首页 资讯 > 正文

种养结合闯出致富新路

2023-05-15 13:01:03 中国县域经济报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禹庙村,当地群众利用“种养结合”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家庭农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兴力量,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门外汉”跨界进入农业

近日,在禹庙村一组的渔木家庭农场,农场主李勇正在驾驶拖拉机进行耕地作业。可在几年前,他还只是个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在回村承包了这片原本闲置的奶牛场后,他转变思维,决定引进高位池养鱼新技术,走生态循环种植养殖的良性发展之路。

步入农场内的水产养殖中心,40余口高位池有序排列着。每个高位池乍一看水面很平静,当工作人员随手撒一把鱼饲料,里面养殖的冷水鱼立刻像炸开了锅,纷纷浮出水面争抢鱼饲料。

水产养殖中心的高位池,主要养殖冷水鱼系列,有鲈鲤、鲟鱼、雅鱼等10余个品种。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养殖,养殖的废水会进入农场的藕田、稻田乃至于植物地进行处理,然后剩下的水又抽回来进行二次利用。这样既实现了绿色循环养殖的节水减排目标,又促进水产品的提质增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李勇的鱼塘绿色循环水处理系统成效显现,每个月成品鱼产出能达到两三千斤,取得水产养殖新突破。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链

实现经济环保“双赢”

尝到生态养鱼甜头之后,李勇还因地制宜搞起了蒜稻轮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收割后的大蒜秸秆往往被当成垃圾随意处置。于是,他决定将大蒜秸秆进行资源化和循环综合利用。

一个偶然机会,李勇认识了四川大学的一位微生物学教授,这位教授为他提供了一系列秸秆肥料化利用方案,大蒜秸秆便是其中一种。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李勇将其经过发酵和无害化处理后变成饲料,用来喂养生态鸡,同时也起到了除臭效果。

据悉,农场内牧草地放养的鸡、鸭等动物产生的粪便,与大蒜秸秆等作物残体进行混合堆捂,充分腐熟后又将投入到稻田作物上施用,每亩地可以消化20亩蒜杆,形成了以德源大蒜产业为核心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链。

“今年我们准备做鱼稻鸭共生系统测试,我的想法是水稻收入2000元,鸭子收入2000元,鱼再收入近3000元,一亩田总产值就能达到近7000元。同时,动物粪便取代了化肥,更有助于植物对土壤营养吸收,使稻米品质达到更优,实现绿色大米生态种植模式。”李勇说。

如今,“低碳施肥、绿色生产”的理念广泛运用于农场里的各个角落。此外,渔木家庭农场在2022年评为“郫都区示范家庭农场”,稻田亩产值6000元以上,家庭农场年产值超过50万元。(记者 戚原 通讯员 郫宣)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