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正文

天天日报丨潮声丨提供就业、学费分期,“培训贷”是馅饼还是陷阱?

2023-06-26 19:33:04 浙江融媒体

毕业一年,林晓娅(化名)没有想到,不仅培训机构承诺的就业机会没有兑现,而且课程质量不及预期,最后自己还背上了贷款。

每月还贷637.5元,12期分期,总计7650元的费用,是林晓娅报名参加的线上韩语培训班的学费。试听完一节直播课程后,林晓娅在培训机构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办理了学费分期。

林晓娅(化名)分期付款的账单记录。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

林晓娅怀疑自己掉入了“培训贷”陷阱。一些不良培训机构以只要报名参加培训课程就提供兼职与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付款等承诺,诱导学生在网络贷款平台进行借贷。但课程开始后,学生并未得到机构承诺的兼职或就业机会,也未能掌握一门技能,而且面临退费困难和高利贷风险。

正值毕业季,“培训贷”骗局时有发生。今年5月底,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3年第1号预警:警惕“培训贷”陷阱。

预警提醒广大在校学生,务必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引诱贷款的承诺,不要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

不少学生成了不良培训机构紧盯和收割的“韭菜”。他们是怎样落入陷阱?投诉维权难在哪里?又该如何加强监管?

提供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

天上掉“馅饼”了?

去年6月,从云南一所高校毕业后,林晓娅计划到韩国留学提升学历,“听说在国外学习语言的花费会比国内贵,我准备先在国内学习韩语。”

林晓娅在一个社交平台上搜索“韩语学习”关键词,偶然间浏览到一个韩语培训机构的账号,她被“免费提供资料”相关字眼吸引,关注了该账号。

私信交流一番后,运营该账号的机构老师又向林晓娅推荐起韩语培训班,并邀请她试听一节课程。林晓娅向潮新闻记者回忆说,这节课程是直播形式,课上韩语老师积极地和她互动,上课过程中还多次提到她喜欢的韩国“爱豆”(偶像明星)。

课程的初体验很棒,更美的是机构老师的承诺:“韩语初级证书拿到后,就可以来我们机构工作”“培训费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回来”“成为机构职工,后续的培训考级都可以免费”……

对于高额的学费,林晓娅表示作为刚毕业的学生自己无法承担,还要询问一下父母的意见,机构老师马上提出可以申请分期付款,分期付款还能享受更大的优惠。

“提供就业机会,学费可以分期,感觉天上掉下了‘馅饼’。”林晓娅心动了,在她确定要报名后,机构老师教她如何办理学费分期。

在林晓娅提供给潮新闻记者的聊天记录中,该机构老师发来一个小程序码,向她介绍了办理的方式:手机扫码登录,接着填写销售人员的手机号,又填写了“入学信息”,包括姓名、班级和课程,最后选择分期期数,确认办理。

潮新闻记者扫码打开了小程序,页面上写着“选择‘即科保’分期理由:易申请、速审批、低费率”。“可以分期,我便没有担心费用问题。”最后,林晓娅选择了12期分期,也和该机构签订了《韩语高级课程合同》。

“上了几节课后我发现了不对劲,所谓的‘高级课程’全是录播课,根本没有试听直播课程那种效果。”一共262节课,林晓娅上了13节课便向机构提出解除培训合同,退回学费和取消分期付款,对方“核算”了一番,表示已经缴纳的4462.5元只能退回0.29元,另外他们不能取消分期,需要对接网络借贷平台进行操作。

林晓娅这才意识到,原来办理的学费分期,就是到网络借贷平台贷款。一方面,她向培训机构提出解除合同,希望要回已缴纳的费用,同时停止继续还贷;另一方面,她担心机构不愿意退回费用,平台没有取消分期,因贷款逾期影响她的个人征信。

“学校毕业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我就栽了个跟头。”林晓娅无奈地说,今年5月,她向全国12315平台和黑猫消费者投诉平台提交投诉,目前正在等待受理。

潮新闻记者在黑猫消费者投诉平台检索发现,针对“培训贷”的相关投诉逾18000条。综合多条投诉信息,潮新闻记者发现了“培训贷”陷阱的套路:一些机构承诺接受培训后“包找工作”,一些机构打出“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分期付款”的广告,学生或为获得就业机会,或为掌握一门技能,一步步被诱导向网络借贷平台贷款用来支付培训费用。

退费要求无果,不学仍要还贷

维权存在哪些困难?

“很多不良机构看到网贷行业飞速发展之下,市场存在办理贷款业务门槛低、身份审核形同虚设、风险提示不充分的漏洞,又抓住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渴望提升自己、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开始钻法律空子,通过‘培训贷’套路涉世未深的学生,达到敛财的目的。”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系主任严城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据《杭州日报》今年4月报道,杭州某公司就以求职者刚毕业无工作经验、需参加培训及参加培训后安排高薪职位为由,诱骗多名求职者以贷款方式每人缴纳培训费用19800元,培训结束后却没有提供实际岗位,有多名受害者报案,涉案金额超过两百万元。

掉入“培训贷”陷阱后,很多受害者纷纷向相关部门和维权平台投诉求助。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学生网友晒出了自己维权的经历——

“机构要么拖延,要么就是建议我转学别的课程。”

“对方利用复杂的合同条款免除自身责任,拒绝退学退款。”

“停课2个月了,我仍在还贷款,老师说逾期不还款会影响我的个人征信。”

……

潮新闻记者梳理其他媒体报道发现,实际情况是,仅有少数受害者要回部分学费、取消分期付款,多数悬而未决。有的涉事机构还“理直气壮”地表示,培训就会产生费用,借款也是自愿行为,如果学员不满意,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有学员告到法院后,因证据不足而败诉。

今年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就提到了诱导学员办理培训贷、退费难等问题。

想要维权,困难在哪?严城认为,从法律层面看,学员作为成年人,在签约时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培训机构、借贷平台签订的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需要界定其存在民事欺诈甚至是刑事诈骗,存在一定的难度;“培训贷”涉及培训机构、借贷平台,若求职者分别与其签订了相关协议,对于学员退学退费的问题,两方存在“踢皮球”的情况;若遇到机构卷款潜逃,办公场所早已人去楼空,面对“培训贷”引发的经济纠纷,即便支持学员的退款请求,也存在执行困难的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在受害者高投诉率的背景下,机构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比如声称学员只要参加了培训,就已享受服务。很多机构会留存学生视频、照片等上课信息,这导致后期学员想维权会很被动。

一边是就业压力,一边是“馅饼”诱惑

不良“培训贷”该怎么管?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达到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2万人,这将是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100万人。

“可以看到,一边是找工作的压力,一边是‘馅饼’的诱惑,对于初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掉入‘培训贷’陷阱也不奇怪了。”严城表示,学生之所以掉入陷阱,其实有一个心理上的漏洞,就是就业焦虑。

因此,学校除了组织招聘会、发布求职信息、指导简历填写等常规举措,应该在帮助学生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和提高防骗意识上也要拿出实在行动,如举办求职经验分享交流会、开设防骗小课堂等,让广大毕业生拥有从容的求职心态和识破陷阱的火眼金睛。

严城提醒,“培训贷”陷阱持续存在,说明还存在监管上的漏洞。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大对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审核力度,对于可能存在的“培训贷”陷阱要重点监管,最大限度将骗局扼杀在萌芽阶段。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暴露的“培训贷”骗局,相关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治理,斩断不良机构继续套路学生的念头。对于受骗学生权益的维护,如解除培训合同,取消分期付款等,要开通“绿色通道”,以免他们深陷泥沼、无力抽身。

事实上,所谓“培训贷”骗局是不良“校园贷”的另一种翻版,这些机构精准迎合学生“刚需”,不断翻新骗局和陷阱,不停地“换马甲”坑害学生,此外还有“美容贷”“创业贷”……

今年3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消费警示——远离不良“校园贷”,并呼吁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关注,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

不良“校园贷”让学生刚踏入社会就背上沉重的负担,既阻碍了年轻人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多方合力来填“坑”,才能让大学生求职之路走得更加平稳、成长之路迈得更加坚实。

潮新闻 执笔 赵璐洁

关键词: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